大象新聞記者 王建東 見習記者 范莫寒
藏在美食里的歷史文化
吃一碗螺螄粉,可以把里面酸筍的歷史追溯到《詩經》中的“其蔌維何,維筍及蒲”;吃一碗酸菜魚,可以把腌制酸菜的歷史追溯到《詩經》中的“中田有廬,疆場有瓜,是剝是菹,獻之皇祖”。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良仁在社交媒體上一邊探美食,一邊講歷史,引得年輕人追捧,短短三個月,已經收獲了6.5萬的粉絲。
張良仁教授199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,2014年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,他覺得考古知識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上,應該向大眾傳播,但是像上課那樣講授又太枯燥,于是他開始學著了解新媒體,從美食入手講考古,讓知識更有趣地傳播。
張良仁教授在社交平臺中的自我介紹叫做“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”,有點“無厘頭”的稱呼很受年輕人的歡迎,很多人來和他互動,不僅討論美食,也討論考古方面的專業問題。張良仁教授很開心,因為他覺得:“做短視頻可以將知識傳播最大化,受益的學生和人群更多了。”
想要到河南的“美食富礦”挖一挖
張良仁教授雖然不是河南人,但是和河南有很大的淵源。他曾經在河南偃師二里頭、偃師商城遺址進行挖掘考古的工作。從1991年到2000年,他每年都要在洛陽工作一段時間,所以對洛陽酸辣湯、羊肉湯、水席等美食如數家珍。
“我之前去鄭州開會的時候經常抽空去河南博物院看一看。河南歷史文化這么悠久,有時間我一定會去河南開啟一個河南美食的系列。”張良仁教授說,“從我們的角度來說,把考古與美食結合,河南有很多東西可以做。”
張良仁教授告訴記者,做了“會考古的美食博主”之后,他這個教授比原來忙多了,原來是學校和家兩點一線,現在要審腳本,出去拍視頻,還要配音,需要花很多時間。不過上課、帶研究生、寫論文和做課題這些正事都沒有耽誤。未來,他打算做一個“考古+”的IP,從美食、故事、文物、旅游等大眾接受度高的方面入手,讓考古走向大眾,把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播給更多人。